马蹄声声,古道悠悠。足印串串,茶香缕缕。
地处雪峰山北段的安化县,是古老梅山文化中心区。常年云雾缭绕,资江依山蜿流,土质肥沃且酸碱度适中,拥有被誉为世界奇观的冰碛岩地质。“山崖水畔,不种自生”,对于安化,是先有茶,再有县。
早在2100多年前,安化黑茶就与丝绸、瓷器等商品一起,沿着张骞出使之路,传往西亚、中亚乃至欧洲等地,成为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。作为流通在丝路的主要商品,是“一带一路”上名副其实的主角。可以说,丝绸之路同时是一条“茶叶之路”。
一段源自秦汉的茶史,一条飘香万里的茶道。而今,安化,又在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下,重新出发,目标“世界共享”。
因茶而兴,因茶而名
安化黑茶,最早记载始于唐代,兴盛于明清时期。历史上,黑茶一直是西北边疆人民消食去腻的生命之饮,并远销中亚、俄罗斯和欧洲腹地,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。
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、横跨欧亚大陆,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。左宗棠就曾探索用安化黑茶打入俄国市场。
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,南方最后的一支马帮仍然从此路过;但安化需要寻找,需要通往外界的那一条新路。
一块石头,一朵金花。就是安化黑茶通往世界的“金砖”,就是那条新路。
匠心工艺,传统即是世界
陆羽《茶经》记载“上者生烂石”,所以“冰渍岩之地必出好茶”。懂茶人都知道,茯砖茶上有“金花”,冰碛岩给了安化黑茶独有品质,“金花”给了安化黑茶机会。
2006年开始,安化县开始将“安化黑茶”作为特色产业,全力打造。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健康饮品,走大众化之路,走品牌之路。
“安化黑茶”品牌价值迅速提升,品牌估价突破34亿元,获评“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”且位居第三位;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并位列榜首,成为湖南省农业品牌建设的典范。
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技艺,手工操作,实行土法生产,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黑茶大产业,脱贫大民生
茶和茶文化,已经成为安化的基因。黑茶,是安化的大产业,同时也是大民生。它成了大众饮品,老百姓的健康之饮。与此同时,也开始成为老百姓致富的依托。
作为还未摘帽的贫困县,安化需要将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无缝对接。安化县委书记熊哲文介绍,为了让广大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,近年来,安化采取“公司或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形式,让广大农户纷纷参与到黑茶产业中来。
茶园基地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“订单式农业”,由公司定点负责收购鲜叶,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,茶农在茶园种植、培管上实现第一次就业。
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,还促进了包装、物流、旅游、设计、广告等关联产业的发展。据统计,全县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人员35万人,实现年劳务收入35亿元以上。安化黑茶产业连年实现高速增长。
2017年与有数据可比的2004年比较:安化综合产值由1800万元增加到152亿元,茶叶税收由16.8万元增加到2.8亿元。安化县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,成为全国生态产茶第一县、黑茶产量第一县、茶叶税收第一县。
安化黑茶在成长,同时又在回归。
“咖啡机煮黑茶”,一带一路上安化来了
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时代背景下,安化迎来了新的机遇。让黑茶飘香万里,成为对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践行湖南实施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”战略的重要产业。
2013年7月,湖南省政府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》,2014年1月,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》,正式拉开了湖南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序幕,黑茶产业借助政策东风加速发展。
千亿湘茶,是湖南的小目标。而安化黑茶的小目标是,到2020年,千亿中安化三分天下有其一;到2025年达到500亿元。
2017年,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领衔的《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》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,这是安化黑茶技术的科学依据和发展潜力,更是安化黑茶冲出国门的有力武器。
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,从中国黑茶文化节、中国国际农交会到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,安化黑茶开始沿着万里茶道跨出国门,闻名世界。
产品走出去,茶商请进来。欧洲、非洲、北美洲,参加国际茶事活动、到社区办活动、设立安化黑茶的体验馆……安化的茶企和产品,纷纷组团到国际市场上进行推广,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项目。
通过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会、博览会、研讨会、文化节,组织赴重点主销国家地区开展交流推销活动,把茶文化“清静雅和”的理念广泛传播,安化黑茶,正在走向世界共享的新征程。
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,不羡朝入省,不羡暮入台,千羡万羡,资江水,安化黑茶。
来源:新浪
上一条:苦丁茶的种植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