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市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8.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00亿元,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32.2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294.9万吨。2017年,实现农业增加值402.34亿元,位居贵州省首位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30元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.5%。
遵义,地处北纬27度,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,年平均气温15.1℃,素有“黔北粮仓”的美誉。上世纪80年代起,遵义市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“五突破”,奠定其“黔北粮仓”的地位。上世纪90年代,遵义市提出“六个一百工程”,加快“黔北粮仓”向“黔北钱仓”的转变进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遵义市紧紧围绕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目标,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,大力实施“1234战略”“8531工程”,以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为动力,茶叶、辣椒、竹、中药材、生态畜禽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构建。
众所周知,茶产业是遵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,也是农业第一主导产业。经过多年来的培育,目前遵义市茶园总面积206.8万亩、产量12.5万吨、产值100.56亿元、综合产值214亿元,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,茶园主要分布于东部的湄潭、凤冈、余庆和北部的正安、道真、务川等6个省级茶叶主产县。因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其茶产业发展规模、文化均占据全省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全省茶产业的排头兵,全国名列前茅,先后被授予“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”“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”“圣地茶都”等称号。
遵义辣椒种植历史悠久,距今约400年。目前,辣椒作为遵义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,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229.2万亩,预计鲜椒年产量241.6万吨,产值72.5亿元。种植规模居全国辣椒主产区第一位,主要分布在遵义市10余个县(市、区)的170余个乡镇,其中发展订单种植面积83.1万亩。
好山好水出好货,除了今天被大家熟识的茶、辣椒,遵义还有中药材、食用菌、生态畜牧业等,它们一起构成了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。
遵义有“天然药库、黔北药都”的美誉。得益于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独特条件和优势,截至2018年6月,遵义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83.5万亩、产量10万吨、产值12.5亿元,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。在遵义市各县(市、区)中均有中药材分布,其中10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有汇川区板桥镇天麻基地、绥阳县温泉镇前胡基地、红花岗区巷口杜仲林地等。
在食用菌方面,遵义市打造出了以东部区域建设羊肚菌、茶树菇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带,中部区域建设香菇、黑木耳、平菇等时令食用菌产业带,北部区域建设牛肝菌、灰树花、姬松茸等野生菌、珍稀菌产业带,西部区域建设竹荪、冬荪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带,并重点建设道真、播州2个食用菌产业大县(区)。同时,在道真、正安、务川,先后开展了牛肝菌、马桑菌、大脚菇等野生菌品种抚育基地建设,为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生态畜牧方面,黔北黑猪、黔北麻羊、贵州白山羊、贵州白水牛、贵州水牛、务川黑牛、赤水竹香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,已被列入国家级地方畜禽遗传品种资源目录。目前,遵义市畜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28.57%;肉类总产量72万吨,禽蛋总产量10.16万吨。
通过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,大力发展蔬菜、“绿色稻+”等特色优势产业,加快发展林下特色种养、花卉苗果、森林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,目前,遵义市初步形成“一县一业、一镇一特、一村一品”“一长两短全覆盖”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一二三产业融合迅速发展,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种养单一功能向“优势产地+原产地加工+观光农业”的转变。2017年,遵义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1个,实现园区总产值242亿元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壮大,实现加工业产值(不含烟酒)410亿元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.7%,位居全省第一;打造农旅一体化示范点154个,全年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。
40年弹指一挥间,如今,站在新的起点,再出发,这片3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充满希望。
来源:贵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