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媒体>行业资讯

湖北日报报道:以“双水双绿”重塑“鱼米之乡”

更新时间:2018-06-20 上传者:Admin 阅读(2574)


湖北日报报道:以“双水双绿”重塑“鱼米之乡”

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,实现可持续发展,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,“双水双绿”理念已经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。“双水双绿”就是要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的优势实行稻田种养,使“绿色水稻”和“绿色水产”协同发展,做大做强水稻、水产“双水”产业,做优做特绿色稻米、绿色小龙虾等“双绿”产品,让生产过程来洁净水源,优化环境,实现产业兴旺、农民富庶、乡村美丽的目标。

近年来,湖北省兴起了模式多样的稻田种养,为绿色农业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以“双水双绿”模式,即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,在稻田种养中协同发展“绿色水稻”和“绿色水产”,做大做强水稻、水产“双水”产业,实现农业繁荣、农民富庶、农村美丽的目标,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。

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路

长期以来,为保障粮食供给,我国水稻等农作物一直将增加产量放在首位,以矮秆、抗倒、耐肥品种的培育和应用为基础,以增加化肥、农药和水资源的用量为手段,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,形成了“高投入、高产出、高污染、低效益”的农业生产模式。

形式多样的稻田种养在湖北省蓬勃兴起

近年来,湖北省率先开展了稻田养殖,出现了“稻-虾”“稻-鱼”“稻-鳖”“稻-蟹”“稻-鳅”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。2016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为900万亩,湖北省稻田种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,目前仍在迅速增长之中,尤其是稻虾共作,在我省发展迅速,无论是面积,还是组织化程度都走在全国前列。其结果,既稳定了水稻生产,有效减少了水田抛荒,又发展了水产业,稻田实现一水两用、一田多产、稳粮增收,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。

对湖北省实施“双水双绿”举措和目标的建议

目前我国水稻总体产能过剩而小龙虾等水产品需求强劲,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。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需求,建议在以下方面作出部署和努力。

1.大力推进“双水双绿”种养体系,做强水稻水产产业。做好顶层设计,积极示范推广“双水双绿”稻田种养模式,以稻-虾为主,在有基础的地方鼓励稻田养殖其他水产品种(鱼、蟹、鳖、蛙等),促进湖北省农业快速转型与提档升级。

2.全面优化种养体系和模式,以“双水双绿”提升产品的品质和价值,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实施质量战略和品牌战略,全面提升湖北省稻米品质,逐步改良小龙虾品质,建立一批地理标志的绿色稻米、绿色小龙虾品牌,打造若干个百亿产业。水稻品种应以食味特优、兼备营养、抗主要病虫害和抗倒伏的一季稻为主。培育和推广小龙虾新品种,逐步形成“一稻两虾”(即每年种一茬稻、养两茬虾)为主体的绿色种养体系。倡导和践行优质栽培、优质养殖的理念,确保食品安全。实现全程不打农药、少施化肥、少用饲料、水质清洁的目标。

3.支持“双水双绿”产业的品种研发和共性技术研究,为稻田综合种养多种模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方面的研发:(1)适合“双水双绿”种养体系的专用优质和特色水稻品种培育;(2)小龙虾新品种培育;(3)种植养殖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;(4)市场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相关政策研究。建立若干个“双水双绿”产业基地,开展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的研发、示范与推广。

4.创新体制机制,建立“双水双绿”产业联盟,实行“研(科研单位)-产(生产合作社)-销(米业、虾业)”一体化,实现科研驱动产业,创新引领市场的新格局。通过变革,延长产业链、三产融合打造“稻虾田园综合体”。

5.重视营造稻田种养文化,以“双水双绿”重塑“鱼米之乡”,建设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来源:中国市场养殖网

Copyright © 2017 深圳绿博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568号